“你个老6”
“雨女无瓜”
“尊嘟假嘟”
网络段子、游戏、短视频中
衍生出来的各种“网络梗 ”
逐渐在孩子们中间流传开来
“小学生把栓Q写进作文”也上了热搜
此刻看到这种作业的爹妈or老师
Be like↓↓↓
作为“5G娃”的爸妈相当崩溃
“人机”“沙威玛”“因为他善”“我勒个烧刚”
听不懂,完全听不懂
当爹妈刚搞懂娃儿上次说的梗
他又迭代了
让爹妈时常怀疑自己生活在2G时代
跟不上,完全跟不上
拦是拦不住的
“5G娃”们本身就是信息时代的原住民
当老母亲的,除了心态
更要斗智斗勇
在“口吐网络梗 ”的问题上
孩子觉得很个性没有辨别能力
成为孩子们的口头禅
甚至出现在课堂、作业和试卷上
爹妈还是得高度警惕
孩子长期处于不良网络环境
会受到负面情绪影响
来听听专业人士的分享
本期嘉宾:天府第七中学语文教师 刘曼丽
“网络梗”藏身于短视频和游戏,有的“烂梗”毫无营养,内容空洞、语义歪曲,有的隐晦表达,含沙射影、充满恶趣,这些都会对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和判断力产生负面的影响。
孩子们不仅语言表达能力会下降,而且可能受到叛逆、暴力等负面情绪的污染,影响心理健康和正常的社会交往。
比如,有的学生会把礼节性的语言表达视为惺惺作态,却将情绪化、暴戾化的表达视为真性情。还有常见的被扭曲原意的词汇:“口吐芬芳”是骂人,“睿智”是指别人能力差,“卧龙凤雏”是说别人智商欠缺,行为搞笑。
网络文字的使用是否规范,绝不是一个小问题,不仅涉及语言能力,还会对孩子的人格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孩子们嘴里的网络梗大多都是从短视频里学来的,想让孩子减少网络梗,那物理隔离是家长需要做到的基本操作。
不要直接把自己的手机拿给孩子,更别在孩子的平板或手机上安装社交媒体APP。如果确实是查询信息,父母也应做好监督。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与父母的沟通交流是语言表达习惯养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爹妈都满嘴网络梗,孩子说出来也很自然。
其实不止孩子,咱们成人患上“文字失语症状”也广泛存在,话到嘴边却说不出来的感觉,想要编辑一条朋友圈,但苦于没有满意的文案,搜肠刮肚也写不出一些有实际内容的东西。打字时代的我们,有时难得提笔写字,提起笔来却忘记了该如何下笔。
家长们不妨自己先放下手机,可以带着孩子多读好书,多看纪录片,和孩子一起提升语言能力。
说实话,我们这届家长几乎无法在孩子和他的社交圈之间竖起一道密不透风的屏障,强行堵截可能造成孩子更加逆反。
只有理解、沟通、引导,才能走好这根钢丝。
当孩子使用“网络梗”,我们除了保持冷静,少点指责之外,可以引导孩子细腻地表达。如可以装傻,反问他们“栓Q”是什么意思,引导着他们把“网络梗”背后的详细场景和丰富的感受表达出来。
当然,这需要耐心,更需要智慧。
很多网络梗既不优雅也没营养,我们可以不断强化家庭价值观,表达希望孩子不要盲目从众,要独立思考,学会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
告诉他们只要再听到身边有同学继续用网络烂梗,就可以大声地跟对方说:“你怎么还在讲这个烂梗?嚼人家吐出来的口香糖,好低俗,好没素质……”
孩子之所以沉迷于“网络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生活过于单一:放松方式单一、沟通场景单一。相对于网络空间的形形色色,过于沉闷的现实世界变相把孩子逼入网络。
家庭生活要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更多在现实世界中自由玩耍的时间、空间和选择。规律性的家庭聚会、亲子共读、亲子徒步、家庭旅游等丰富的家庭生活,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也有利于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一个内心充盈的孩子,更有实力对抗网络世界的裹挟。
青春期小Tips
????青春期身体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希望尽快进入成人世界,扮演新的社会角色,获得新的社会评价。
????同侪压力和社交需求让他们寻求独立群体文化。学生们用自创的语言进行交流,打造属于自己的“语言飞地”,看上去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幽默智慧,实际上还暗含着一层潜台词:打造一道沟通屏障,区别于老师、家长以及同伴小团体之外的人。
我们的孩子将来必然是一位数字公民
他们的生活、工作、社交、休闲
必然和网络深度捆绑
我们无法竖起一个密不透风的屏障
也莫让粗陋成为孩子们成长的“精神梗阻”
(来源:成都教育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