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随着一声响亮的汽笛声,百万片由宜宾英发德耀生产的“宜宾造”太阳能硅片从宜宾港出发向上海驶去。这批产品抵达上海后将直接出海前往最终目的地印尼。此次光伏产品通过“江海联运”出海,不仅是宜宾首次,更是四川省首次,是宜宾锚定“一蓝一绿”产业赛道,坚持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满载着“宜宾造”太阳能硅片的货轮从宜宾港出发 陈忆 摄
近年来,在国家坚定不移推动双碳战略实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下,位于长江上游的宜宾,牢牢把握时代机遇,积极拓展绿色新能源产业赛道,在动力电池产业年产值成功突破千亿、被授予“中国动力电池之都”基础上,正朝着加快打造“国家级晶硅光伏产业集群”“中国储能产业新高地”目标阔步前行。
乘着全新产业赛道的东风,以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晶硅光伏等为代表的“新三样”绿色产业,迅速成长为宜宾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让宜宾这座城市熠熠生辉。
走进宜宾高新区,站在“高新之窗”观景平台上向下俯瞰,一栋栋巨型白色厂房整齐划一,塔吊高耸、大臂挥舞,新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工作人员在巡视自动化生产线 王宇 摄 作为第一家落地高新区的宜宾英发德耀科技有限公司,不仅是光伏产业链的头部企业,也是首家落户宜宾投资超百亿元、产值超百亿元的“双百亿”企业。企业落户宜宾以来发展迅速,今年上半年其N型TOPCon电池片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三,处于行业头部地位。 随着英发德耀的入驻,一系列光伏企业也纷至沓来,四川高景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员。该公司是从事光伏核心元器件及其组件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为一体的企业。今年前三季度,企业太阳能硅片出口贸易已完成1.6亿元。企业副总经理张振中介绍,第四季度四川高景将开足马力,力争出口贸易完成5亿元,同比2023年增长300%。 “高新区先后招引重大产业项目33个,其中光伏项目23个,投资超百亿元项目6个,已建成项目22个。”宜宾高新区发改产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95%的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 在宜宾高新区,光伏发电板得到普遍应用。图为和光同程厂房 王宇 摄 光伏产业作为绿色新能源领域的代表,以其清洁、高效、可持续的特点,成为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力量。宜宾的光伏产业,起步晚但发展快,入局的时机选择也十分精准。2022年初,宜宾抓住行业发展的风口期和技术迭代的窗口期,以审时度势的眼光,按照“选好赛道、找准伙伴、建好集群”的发展思路,开始布局光伏产业。秉持后发更要高点起步的理念,宜宾光伏产业一开始就在探寻差异化发展的路径,并不断加强技术革新、提高产品质量,这也是宜宾敢于逆势布局的底气所在。 2023年3月31日,宜宾市委召开高新区独立运行暨创建国家高新区工作动员会,全力支持宜宾高新区建设千亿元级光伏产业园。同年9月底,6家百亿元级光伏企业落户宜宾高新区。仅仅两年多,宜宾已建成光伏产业“一核多区”发展格局,成为全国电池产能最大的城市,在四川省率先完成从硅料、硅棒、切片、电池片到组件的光伏全产业链布局。 面对周期,穿越周期,要打通堵点。当前,部分国家碳足迹追溯标准与国内无法良好衔接,为此,宜宾高新区在全国首创绿色微电网,整合径流式水电站绿电资源,每年可为园区企业提供绿电10亿千瓦时,为不少有出口需求的企业提供了符合欧盟标准、全程可追溯的绿电能源。绿电也成为宜宾招商引资的有力筹码。 与此同时,在宜宾落户投产的企业通过聚焦新平台、新技术、新产品,从重点发展符合光伏领域主流技术路线的N型高效电池到抢抓业内领先的BC电池布局,新一代先进技术应用一直是产业发展的方向。今年1月至8月,宜宾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晶硅光伏产业增长16.2%。
从宜宾高新区向东,穿过宜宾主城区,进入三江新区,这里是全国动力电池产业链最全、配套协作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动力电池产业作为较晶硅光伏产业更早引入的产业集群,其绿色闭环全产业链生态圈的发展模式为宜宾光伏产业提供了有效借鉴,也为光伏产业向储能领域延伸提供了技术支撑。 一列满载动力锂电池的火车缓缓驶离码头,奔向上海 庄歌尔 摄 就在11月中旬,宜宾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迎来了一个历史性时刻——四川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动力锂电池集装箱首次通过铁路从宜宾港出发,驶向上海。这是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公布《40英尺集装箱装运电动汽车用动力锂离子电池铁路安全运输试运条件》后,首次在全国范围内铁路运输电动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随着动力电池“坐”上火车,宜宾的动力电池产品将以更高的效率、更优的价格到达中亚和欧洲,推动“宜宾制造”更好地走向世界。 2019年,全球动力电池头部企业宁德时代来宜宾投资建厂,成立子公司四川时代,宜宾动力电池产业就此实现“从0到1”的突破。在全球新能源产业、电动化蓬勃发展的当下,宜宾携手宁德时代,一起步入了“碳中和”造就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快车道,拥抱全球的能源革命。 过去几年,宜宾动力电池产业整体规模迅速壮大,紧扣“链主+配套+应用”发展思路,引进集“上游原材料—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的绿色循环全产业链项目120多个,形成了以三江新区为核心、各县(区)为支撑的“1+N”产业布局。宜宾动力电池产业产值从2020年不足20亿元蝶变至2023年千亿级,连续两年动力电池销量占全国总量的15%以上。今年1—10月,宜宾动力电池产业实现产值预计852亿元,同比增长6.4%。全市动力电池产业9家企业出口22.87亿元。 长盈精密二期效果图 在位于三江新区东部产业园的宜宾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厂房内,机械设备来回运作、工人们认真仔细作业,呈现出一派繁忙而有序的场景。作为宜宾动力电池产业链上游企业之一,宜宾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锂动力电池结构件、电池包结构件等产品。“项目一期产销率基本达到100%;二期于今年4月开工建设,截至目前建设进度已超过50%,根据目前情况来看,预计明年6月份可部分投产。”宜宾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外联经理代艳介绍,企业落户宜宾以来,最真切的感受就是优良的营商环境,包括从产业配套到生产要素保障等,这让企业得以健康发展,满怀信心。 为了推动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近年来,宜宾主动融入“一流朋友圈”,推动“一流产业生态圈”,已引进四川时代、中材锂膜等100亿级项目6个,贝特瑞、科达利等头部企业20余家,上下游企业120余家,投资规模近2700亿元。 宜宾,作为动力电池产业的领军城市,通过重大项目推动、产业转型、举办世界级行业盛会和构建全产业链生态等方式,致力于加快建成全球一流动力电池产业集群,正在成为动力电池产业的重要战略发展高地。 安装新能源汽车电池包 王宇 摄 再往下游梳理,四川时代生产的电池,除了销往国内外,也源源不断地供给同样位于三江新区的宜宾凯翼汽车。这段时间,凯翼汽车的各个车间也在加紧生产制造,下线的车辆将出口至俄罗斯等地。今年10月,凯翼汽车已突破月产10000台,2024年凯翼汽车公司销量有望突破7万辆,产量达到6万辆。 2017年引进凯翼汽车以来,宜宾充分发挥链主企业辐射作用,“以点带面”提高本地配套化率,以三江新区为核心承载区,已先后引进宜瑞汽车、美特科技、常翼汽车等近30家汽车产业链企业,累计签约项目近50个,总投资超200亿元,涵盖乘用车、专用车、冲焊件、内外饰、车载充电机等环节。今年1—10月,汽车产业实现产值110.32亿元,同比增长12.2%,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3%,规上企业累计达到18户。
据海关统计,2024年前10个月宜宾市货物贸易进出口291.2亿元,规模列全省第2。其中,出口219.01亿元,列全省第2,增长20.5%。 近年来,宜宾“新三样”产业取得显著发展,而且这些产业在出口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已超过30%。特别是近两三年,宜宾的进出口总额在四川省跃居第二位,仅次于成都,“新三样”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川高景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单晶车间,工作人员正在查看设备运行情况 王宇 摄 当前,围绕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晶硅光伏等重点新兴产业,宜宾结合行业发展态势和实际,分别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灵活调整和优化产业发展策略,明确发展目标和具体路径措施。动力电池方面,待今年开工的四川时代8期投产后,宜宾建成的动力电池产能将达210GWh。接下来,宜宾将围绕四川时代“链主”企业进一步补链、延链、强链,构建更完善的动力电池全产业生态链,打造全球一流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力争2024年实现营收1120亿元,2025年实现营收1300亿元,2026年实现营收1600亿元,2027年实现营收2000亿元。 新能源汽车方面,宜宾市政府已与奇瑞集团签署一项协议,加快推动凯翼汽车的整体建设,计划到2027年实现年产30万辆汽车的规模,到2030年达到年产50万辆的规模。下一步,宜宾将重点推动与奇瑞集团的全面深化合作,全力打造一个产业链高度集聚、生态链高度完善、价值链高质量发展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四川东磁新能源科技公司的太阳能电池片生产车间,AGV自动搬运小车正在转运产品 王宇 摄 晶硅光伏方面,目前宜宾已实现晶硅光伏全产业链布局,建成拉棒、切片、电池片及组件产能58GW、50GW、53GW、2GW。下一步,将聚焦全产业链协同发力,推动光伏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力争产业规模超1000亿元,建成企业能级高、科技创新力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产品竞争力强的国家级晶硅光伏产业集群。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今日之宜宾,正从以前的传统资源型城市华丽转身,成为绿色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建设者,以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晶硅光伏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从无到有、集聚成势,迈出了转型升级、走向世界的步伐,一座崭新的“绿色新能源之都”正在长江上游加快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