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渠县坚持把结对帮扶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在全县广泛开展“干群一家亲”活动,推动全县23093名财政供养人员“结对联亲”47065户贫困户,帮助转变思想观念、厘清发展思路、化解矛盾纠纷、提振致富信心,为全县高质量脱贫摘帽奠定坚实基础。
突出“三个覆盖” 确保结对帮扶“零盲区” 一是干部参与全覆盖。按照统筹推进、全员参与原则,将全县划分为27个“扶贫战区”,27名县级领导干部和157个县级单位、60个乡镇和567个村(社区)的23093名财政供养人员与47065贫困户逐一签订帮扶承诺书,落实“十包”责任,明确“八个一”目标,全力构建县乡村组四级帮扶干部全参与、工作大联动的结对帮扶格局。
二是联系群众全覆盖。将“党员活动日”和“扶贫帮扶日”有机结合,全面推行“四个一”帮扶活动,通过每月开展一次政策宣传、组织一次“送温暖”、参加一次生产劳动、整治一次户居环境,引导帮扶干部加强与在家贫困户联系沟通,搭建信任桥梁,对外出务工群众实行每周一条短信、每月一通电话“两个一”常态联系,及时掌握思想动态、了解工作生活情况,做到联系群众无遗漏、无盲区。
三是问题收集全覆盖。为每名帮扶干部配发《“干群一家亲”民情日记本》,广泛收集群众在联系帮扶过程中的问题反映和意见建议,由乡镇“作战室”定期汇总,按照政策、资金、技术等建立8类问题台账,每月报战区“指挥部”备案,方便县委全面准确把握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精准制定决策措施,解决群众需求。 推行“三大机制” 确保结对帮扶“下真功” 一是推行“日常纪实管理”机制。建立帮扶干部积分管理制度,各级党支部明确专职人员,根据帮扶照片、群众星级评价对所辖干部帮扶情况进行如实记录,以100分为基础分值,对未如期开展帮扶每次扣10分,每季度在党务公开栏进行公示,切实提升干部结对帮扶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是推行“定期督查考核”机制。建立县乡村三级分层督查督办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明察暗访等多种方式,对干部结对帮扶情况进行定期抽查,对群众满意、成效突出的“给旗帜、给帽子、给票子、给位置”,对工作不实、群众评价不高的在全县通报批评,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严肃问责。 三是推行“常态跟踪回访”机制。抽调120名退休领导干部、“两代表一委员”和“民意顾问团”成员组成10支民情跟踪回访调查队,根据帮扶规划列出问题清单,直接进村入户进行随机回访,找准问题不足、明确整改方向,督促帮扶干部切切实实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真服务。 抓实“三大关键” 确保结对帮扶“见实效” 一是帮规划、带思路,坚定脱贫信心。针对贫困群众思想观念落后、自主脱贫意识不强等问题,坚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综合运用农民夜校、农业产业基地、”团队员”理论宣传等载体,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摄回来、实地练”等方式,整合扶贫政策、就业技能、农技推广等内容开展群众性宣讲和培训127场次,切实增强群众脱贫奔康的主动意识、信心信念和能力素质。
二是帮项目、带产业,夯实增收基础。针对贫困群众产业发展单一、农产品供销脱节等问题,结合村级脱贫规划,实施“一户一产业”计划,充分发挥帮扶干部及所在单位的资金、信息、政策、项目、技术等优势,采取“企业+村支部+基地+帮扶干部+群众”模式,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模式,动员贫困群众主动“嵌入”村级产业链条,实现土地流转金、务工薪金、入股股金等多重受益,惠及群众20000余人、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三是帮就业、带创业,拓宽致富渠道。针对贫困群众就业信息闭塞、专业知识不足等问题,由帮扶干部帮助联系群众结合实际拟定就业创业方向,逐户制定就业创业需求清单,依托乡村车间、千名乡土人才扶贫支持计划、农村电商扶贫行动、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等载体,大力培育专合组织120个,发展乡村电商200余人,定向开发公益岗位910个,开展种植、养殖、护理培训3万人次,带动就业4万人,“宕渠护工”成为北上广深知名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