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作为一方水土、一片地域的“名片”,既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生产生活的基础信息,自“乡村著名行动”开展以来,县民政局指导试点乡镇土溪镇全面开展乡村地名命名和规范乡村地名管理,充分发挥地名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不断健全乡村地名标志体系,传承弘扬乡村地名文化,提升地名信息服务效能,夯实乡村精准治理基础,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一、加强乡村地名规范管理。一是强化责任落实,按照《渠县“乡村著名行动”试点工作方案》要求,土溪镇多次召开“乡村著名行动”工作推进会,及时成立“乡村著名行动”试点工作专班,明确工作总体目标、阶段性任务以及具体职责分工,促进有效实施。二是加大摸排力度,在理清各类乡村地名管理权责的基础上,以村(社区)为单位,全面梳理乡村地名现状,目前已摸排地名信息701条,包含行政村及居民点、无名道路、自然地理实体、公共服务设施和乡村旅游景点及兴趣点。土溪镇还全面梳理承载乡愁记忆的古遗址、古村落、古建筑等地名文化资源,建立不可移动文物名录54个,辖区共有城坝遗址、冯焕阙等7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是擦亮特色命名,全面贯彻落实《地名管理条例》,充分传承保护老地名,突出地方特色,比如“天府路”“东风路”等都是依据当地老地名取名,包含了历史人文景观;“沈府君阙路”“津关路”等地名则是选择移用富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津关遗址、沈府君阙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地名与历史文化融合发展,为乡村旅游赋能,相继推出汉阙博物馆、冯氏家风馆、城坝遗址等旅游景点。
二、推进地名文化进村入户。一是挖掘地名内涵,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走访等方法,收集查阅历史资料、多次召开院坝会、座谈会,反复征集求证,以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坝遗址和一千多年历史的汉阙文化为主线,深入挖掘其背后的人文历史、名胜古迹、民间传说,精神文化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内涵。二是讲好地名故事。组织人员力量,通过查阅《渠县志》、碑文等文史资料、走访“五老”人员等方式,借助文字的形式,整理、编写地名的由来以及历史沿革。从历史渊源到文化内涵,从风土人情到名人轶事,让人们仿佛穿越时空,领略历史的沧桑变迁。例如,“城坝村”的历史就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春秋时期賨人在此建立賨国,后来不断发展变迁,至今依然屹立于渠江之边。三是强化地名推介。土溪镇充分利用院坝会、座谈会推介本地地名文化,借助富有本土特色场地设施,开展地名宣传活动10余次,以“弘扬地名文化·铭记美丽乡愁”为主题,在村(社区)民政领域阵地建设宣传地名文化,将地名故事、文化等元素嵌入村貌、村路,让群众更加了解地名知识,提升群众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深化乡村地名信息服务。一是推进地名采集上图。安排专人加大村级业务指导,规范使用国家地名信息采集上图平台小程序,将土溪镇范围内的456条自然地理实体、居民点、道路街巷、公共服务、文化旅游、农业产业等地名信息采集上图入库,做到应收尽收、常态更新。二是完善数字地名建设。为提升乡村地名定位精细度,土溪镇全面推进二维码数字门牌建设,目前安装11000余个,智慧门牌实现全覆盖,让群众在家门口扫码即可拥有方便、快捷、精准的信息获取渠道,切实为广大群众的生活、出行提供便利。三是强化志愿服务工作。为提高地名管理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按照因地制宜、就近原则,土溪镇指导村(社区)引入志愿力量,建立了一支28人的乡村地名志愿服务队伍,负责本区域范围内地名数据的采集和维护。地名志愿服务队伍成立以来,采取“地名+志愿服务”的模式,通过进校园、进村(社区)、进景区、进公园等,积极参加法规宣传、知识普及、信息服务、保护传承等地名文化实践活动20余次,争做地名法规“讲解员”、地名文化“传播者”。